《功夫之王》,沒看之前光聽名字就夠激動的了,畢竟成龍和李連傑這兩位華人中最傑出的功夫巨星就要直接對話了,頗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怎能不期待啊?但出電影院感覺就兩個字:“失望”,當你看見兩個加起來將近有100歲的老家夥在熒幕上為了搶一根棍子打得哼哧哼哧的時候,你就不能再對他們有過多的要求了,畢竟歲月不饒人啊!
基本上,這不是你心目中的經典影片,更不是什麽功夫影片的巔峰之作,充其量,這就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娛樂片,是西方人或者說是美國人理解中的《西遊記》:三個保鏢保護一個傻瓜去神殿,目的為了解救千萬受苦受難的百姓,給世界帶來和平和安寧,這個傻瓜白癡還是冥冥中上天早已註定了的天行者,唐僧不也是羅漢投胎轉世來普救眾生的嗎?只不過這回救世主換成了一個美國的楞頭青(又一次滿足了美國人膨脹的虛榮心),無論情節還是構思和《西遊記》何其相似,不!簡直就是翻版照抄。至於裏面的動作設計、武打場面,雖然是袁和平負責的這塊,整體來看說實話比不了《醉拳2》、比不了《方世玉》,更比不上《黃飛鴻》系列,本來啊,有成龍、李連傑、李冰冰、劉亦菲巨星加盟,要讓中國人來拍,好好攪和一下還是能讓大多數人滿意的,但在美國人心裏面,中國的影響也許就只能是男人打拳(OH~Kong Fu~)、女人亮相(OH~Beauty~)了,你看看傑森醒過來看見的中國,活脫脫一個晚清後期,難道外國人心中的中國仍然是八國聯軍進北京那個時代嗎?
成龍老了,真的老了,打他一出來騎著毛驢裝成一個窮酸書生我就已經看見他發福的身體了使毛驢不堪重負了,顯然,毛驢是經不起他長時間的騎的,所以他的戲分基本上是在地面上進行的,接下來一個面部特寫,不得了,除了他招牌式的大鼻子以外,現在的成龍多了兩個巨型眼袋和無數的眼角紋,別笑,笑起來更多。功夫之王李連傑演了兩個角色,一個遊方和尚墨僧其實只不過是猴子身上的一根毛,至於他的美猴王的造型,可以用幾個詞來概括:幹癟、枯萎、衰老,這只猴子明顯是營養不良嘛!我奇怪的是官府為什麽不去告他們劇組虐待動物?說句良心話,兩位巨星在打鬥的時候還是拼盡了全力的,這點職業素養還是很令人欽佩的,為了娛樂廣大的北美觀眾,也為了給外國人普及一下武術常識,二位老人家鉚足了勁,什麽醉拳、蛇拳、螳螂拳、虎鶴雙形、神鞭、暗器統統搬出來,一一亮相,咱中國人,拋開航空母艦、原子彈,拳腳上論高低還是有譜,這段長達20分鐘的、很多年以前經典招數的大雜燴,雖說咱們看著太熟悉沒新意,關鍵是人家看著新鮮啊,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看熱鬧的老外沒準挺喜歡,要不然怎麽說《功夫之王》橫掃北美影院呢?
至於李冰冰和劉亦菲兩個角色則可以完全忽略不計,充其量就是個打手甲和路人乙,如果把她們的戲分全部刪減掉,我看不會影響到劇情,兩大美女在兩大巨星面前,花瓶的命運是早就註定了的,演不演技的,實不實力的,已經不那麽重要了,唯一可以爭取觀眾眼球和記者鏡頭的,就是她們兩天生麗質的五官身段和設計師完美無缺的造型了,其實整部電影看下來,你只用記住在拳腳之外有劉亦菲在水邊彈琵琶的絕美和李冰冰在桃花林裏面白發飄飄的驚艷就足夠了,OK!感謝美女們和攝像師,她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在刀光劍影的縫隙裏抽空展示了一把東方女性美,謝謝。
總的來說,《功夫之王》對功夫的理解,還是很淺,或者說還是停留在老外認識的那個層面上,他們體會不到武術這個東西實際上是一種華人獨有的文化,是中國人的一種精神和魂魄,他們也理解不了中國人對尚武精神的崇拜和尊敬之情,《功夫之王》充其量只能是看作外國人對中國功夫片的一種致敬,是中國人對功夫片的一種懷念。這一點從一開始出字幕時候就可見一斑了:電視裏播放著邵氏版的《西遊記》、墻上貼著各式香港功夫片電影海報,鏡頭推近之後變成片頭,劉家輝、鄭佩佩、李小龍等等骨灰級的功夫明星的畫像在片頭依次出現。再看看幾位主角的名字,林青霞版的“白發魔女”、《大醉俠》裏面的“金燕子”,老掉牙的兩個俠女靈魂附體、重出江湖,當然獨門秘笈“白發纏絲手”和“玉釵燕子鏢”是少不了的,這都什麽年代的東西啊?連名字都一字不改的原版照抄,還有什麽創意可言?至此,此片已經徹底完成了向60、70年代香港功夫電影的懷念和致敬!
功夫之王,我們看到的是功夫王者的逝去,成龍、李連傑毋庸置疑的是華人功夫影片的代表人物,但無可奈何花落去,英雄也會老,真的在他們之後,還有誰能抗起功夫片這面大旗,延續中國人的驕傲和輝煌,不再有這樣男人賣拳、女人賣色的勒色?我們期待著……
下載:功夫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