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本是今年賀歲檔大片裏頭最不可預期的一部,中影集團、寰亞電影等7個投資方砸出了3億元人民幣的巨額資金,給一向以男女愛情題材擅長的陳可辛打造一部古裝大片,讓人揣測會不會重蹈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的覆轍。
看完《投名狀》的第一印象,我覺得是陳可辛絕對沒有真正用到3億的資金,很可能明星大腕片酬過高的傳聞確實不假。真正耗費人力和財力的那場舒城之戰,雖然目前是中國大片一大驕傲,不過拍攝上還是比較討巧,比之 《天國王朝》或者《亞歷山大大帝》的類似場面顯然還有差距。
“舒城之戰”的成功得益於黃嶽泰在畫面捕捉上的明智,找到像約翰·托爾那樣捕捉動態美感,例如在兩軍交匯沖擊的時候,許多片段的前後畫面都省略不要,盡量抓人物沖撞或者馬匹倒地,有造型美感的那一瞬間。當然這裏頭有剪輯師的功勞。像大軍圍堵的大場面也拍出了氣勢,不過很大程度上是過場戲,激烈的在於近身搏殺上,例如李連傑身中長矛的那一段。但整體這場戲最大的優點在於拍出了戰役前後的過程,有戰略謀劃——取勝的步驟;也有人物的情感——不管是三個主人公還是一些次要人物的犧牲,因次這場戰爭戲很完整也很飽滿。
《投名狀》改編於“刺馬”,不管是早期的戲曲還是後來的影視已經演繹了很多次,就電影來說,陳可辛比張徹的《刺馬》更進了一步。刺馬的故事原本讓人有發揮空間,陳可辛是拿捏兄弟之間面對“紅顏禍水”問題的高手,他的《雙城故事》已經把這個主題發揮到一定水準。《投名狀》添加了名利因素,所以故事也頗有內涵,否則他也不會把《刺馬》硬生生改成《投名狀》這樣一個並不響亮的名字。
從人物上來說,最重的顯然是龐青雲,他就是馬新貽的翻版。不過並不再是野史那個搶了兄弟老婆的馬新貽,感覺比較接近真實歷史的那個馬新貽。這種故事框架虛假,但人物演繹真實的手法很可能得宜於黑澤明大師。只是找李連傑來演很冒險,但也佩服陳可辛的勇氣,結果李連傑因這個角色進步很大。李連傑的不足在於臺詞的腔調不夠自然,例如一開始對徐靜蕾的情感宣泄就很唐突。後面在和兄弟之間的幾次大哥腔調也很做作,但在結尾謀殺二虎那場自說自話卻比較自然,顯出復雜的內心,還有最後被殺時讓姜午陽斬他首級納“投名狀”的表情,對前面只會打架的李連傑來說已經有些脫胎換骨了。
《投名狀》的好與壞都是處理故事改編的問題,像《黃金甲》如果真是為了演繹“雷雨”也就不會那麽麻煩制造“菊花臺血案”了。《投名狀》如果單純是“刺馬”也就不用把人物搞得灰頭土臉,饑腸轆轆了。陳可辛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麽?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不是重點,三個男人之間的故事才是重點。其實姜午陽作為故事講述者,他表明導致悲劇的重點在於龐青雲自身的改變是悲劇的原因。原本“刺馬”的重點是老三發現了老大勾結二嫂殺害二弟背叛盟約,“殺二虎”、“殺嫂”和“刺馬”三場連環戲是一致的,但解釋行為的角度卻有了不同。《投名狀》突出了龐青雲私欲的膨脹,貪圖富貴,客觀上《投名狀》是擺脫了“刺馬”的陰影,用一句俗話那就是《投名狀》似乎更人性化。
陳可辛塑造龐青雲的內核覺得有了歷史厚重感,否則《投名狀》沒有那樣打動人的基礎。這就要看清馬新貽的“真面目”,馬新貽是一個頗有才能,從底層崛起的人物,他是山東的回教徒,受曾國藩的賞識,在對抗太平天國的戰爭中立下大功,從浙江巡撫升為兩江總督。在南京的總督府校場小道上被張文祥刺殺,後來審問過張文祥的人物有好幾個,包括有名的張之洞和曾國藩。張文祥的供詞反復不定,疑點漏洞很多。他供稱“刺馬”的原因是為了報復擄走老婆的海盜,請求巡撫大人馬新貽幫助不果,心懷仇恨刺殺了馬新貽。但最終曾國藩維持原判,將投名狀張文祥淩遲處死,在奏章上附帶說明他“並無主使別情”。所謂馬張二人加上一個曹二虎曾結拜,後來馬勾搭兄弟老婆是野史上的“佳話”,目前看來沒有多少根據。對褒貶人物很慎重的曾國藩寫過“請建馬新貽祠堂”的一道奏章,說馬新貽“家事謹厚,矜式鄉閭,生平踐履實篤,亦自卓然可傳”,黎東方先生評價那一句“生平踐履實篤”可以說“筆力千鈞”,可以為馬新貽的為人做一個側面的說明。
龐青雲的身上可以看到不少馬新貽的影子,陳可辛為了提升這個人物加入朝廷官員的對話,側面點染這些草莽想要混跡官場的可悲。而最終的結局也說明功名利祿的那種幻滅感,禮炮也就是帶來的葬禮,龐青雲死於兄弟之手還是死於自己的野心又或者死於他的主子都是一個死……而最後他想讓姜午陽繼續用他的首級往官場上爬更烘托了一種悲涼。“刺龐者,姜午陽是也……”可以說為影片的結局帶來很大的震撼效果,“投名狀”本意是投效者向朝廷遞出的簡歷,而最終在江湖上成了不得不殺人的表忠心的代價。陳可辛用龐青雲這個個人理解的人物,說明亂世風雲下所謂出路的“恐怖”,例如他死於朝廷的槍殺,這明顯是帶有主創人自己的主觀理解了。
其他人物發揮如何已經不是重點了。陳可辛為什麽要撇開“刺馬”改成如今的《投名狀》我覺得才是值得推敲的。這部戲用了八個編劇,包括有阮世生、林愛華等,可以說在華語電影裏是空前陣容了,陳可辛表示最終還是自己的意見占主導地位,也就是劇情走向,人物的設計基本還是他自己的想法。我覺得他沒有想演繹什麽男女私情導致兄弟反目的肥皂劇情,但純粹想還原馬新貽的歷史原貌又不大可能(畢竟那是有名的晚清四大疑案之一,很難說明白了),所以就用一個真真假假攪和在一起的《投名狀》講述他心目中的“刺馬案”,既有野史的成分,也有正史的基礎,所以《投名狀》的成色才如此真真假假,轟轟烈烈,給原本屬於馬新貽的古老悲劇蒙了一張娛樂化、商業化的面紗。
下載:投名狀
留言列表